Vis/skjul meny Yingchi Blog

网络模型学习基础:各层网络设备概念

在学习研究诸如 kubernetes 网络或 Docker 网络等各种开源网络模型时,会涉及到各种或实际或虚拟的网络设备概念,例如各种虚拟网桥。因此必须对这些网络设备有充分的认识才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学习。

根据 OSI 参考模型,网络分为七层,根据之后的学习需要,这里主要针对 L1、L2、L3 层的设备进行学习认识

L1:Hub(集线器/中继器)

L1 层即“物理层”,作为网络的最底层,这一层的网络设备所做的事情比较单调,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物理上的网络连通,如下图几个终端节点,

hub1

想要实现这几个节点的互连互通,可以连接到叫做 Hub(集线器)的设备上,如下图,这个设备的主要任务仅仅是把接收到的信号整型放大,从其它各个端口转发出去,因此也称之为“中继器”。

hub2

以 Node0 为例展示一下节点发送网络信号的过程。如下图,Node0 向连接的 Hub 发出网络信号,Hub 接收到信号后,将其整型放大,然后转发给了 Node1、Node2、Node3。这其实就是最简单的一种星型的局域网架构。

hub3

这个过程要注意两点核心:

  1. Hub 仅仅对信号进行物理上的整型放大操作
  2. Hub 转发时采用的是广播方式,向其它端口节点转发信号,无选择

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个复杂一点的例子,假如两个机房各有一组终端节点连接到了各自的 Hub 上,各自组成了局域网,如下图。

hub4

我们现在想把两个房间的网络互连起来,应该如何做?按照上面的思想,我们是否可以加入一个更高层级的 Hub(称之为主干 Hub),把各个机房的网络连接起来?如图

hub5

答案是可行的,在这种情况下,通过中间这个主干 Hub的转发,我们可以将一个机房发出的信号转发到另一个机房,如图

hub6

但是,虽然可行,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疑问,这样做真的好吗?虽然两个机房的网络互通了,但是是否又增加了这个网络的负担呢?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发现问题所在,假如 Node0 仅仅是想将信号发送给 Node1,尽管从网络拓扑中看到他们挨得很近,仅仅通过一个 Hub 就可以转发到,但是由于 Hub 只能采用广播的方式转发,因此这个信号不仅被传到了 Node2 上,还通过刚加入的总集线器被传递到了另一个机房的所有节点中,当然这些都是无用功。

说到这里,我们还要认识两个概念 —— 冲突域和广播域。其实很好理解,所谓冲突域,很多地方也叫碰撞域,顾名思义,就是在当网络中有一个信号在流转时,此时若有另一个节点向网络中发送信号,会引起干扰,也就是冲突或碰撞,这个受波及的范围就是冲突域,我们可以认为,L1 网络中靠类似 Hub 这种设备连接起来的物理网段都是属于一个冲突域,Hub 是无法隔离冲突域的,在 L2、L3 网络中均有能力隔离冲突域;另一个概念,广播域,广播域就是接收同样广播消息的集合,我们一般认为,广播域其实就是同一个网络的代名词,我们如今所使用的互联网,其实是通过 Router 这种网际交换设备连接不同网络而产生的。

结合上面这两个概念,我们重新分析通过主干 Hub 连接两个局域网的方式,就能明白为什么这样会严重影响网络性能了。

那么,还是针对连接两个机房的场景,我们期望既可以实现两个网络的互通,又能提高通信的效率,有没有好的方式呢?

L2:Bridge(网桥)、Switch(交换机/多端口网桥)

现在到网络模型的第2层,也就是数据链路层,看一下这一层的网络设备。继续讨论之前的场景,这次我们不再采用主干 Hub 的方案,而是加入一个叫做 Bridge(网桥)的设备,狭义上的网桥其实是二端口网桥,如图。所谓 Bridge,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这是一个桥接设备,桥接的核心是延长,是扩大,因此,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它看做为一个智能的、高级的 Hub,智能高级的原因是它是工作在第二层的,在进行它的工作原理介绍之前,重新看一下我之前 L1 层对于 Hub 工作原理的描述,网络中流转的信息我在第一层中是以“信号”称呼的,因为第一层只能操作物理电信号,无非就是对电流的整型放大复制转发。

来到第二层,电信号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数据意义,这种基本的数据我们称之为“数据帧”,或简称为“”,就像是儿童刚有了认知能力一样,当网络对传递的信息有了数据层面的判断。不仅是传递的信息被封装的高级了,每个通信节点也开始用起了自己的身份证,叫做MAC(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),有些地方也称之为局域网地址,注意,这个地址是全球唯一的,相当于每个通信设备都会有一个唯一标识,就好比你的身份证不会重号那样。那么,基于第二层实现了这么多概念,就可以做一些更智能的事情,于是,L2 中的 Bridge 设备便可以对帧在识别、过滤的基础上借助 MAC 实现更高效地转发,而且,Bridge 设备还具有一定的记忆功能,会记住网络中节点的 MAC 地址以及对应的端口,这一点很重要

如下图,假如 Bridge 已经知道了 Node2 的 MAC,此时 Node0 想给 Node2 发送一条消息,那么 Bridge 接收到数据帧时,就不会再转发到另一个机房中去,只让帧在右边这个网段里转发,这样就已经比之前通过主干 Hub 的方式冲突的几率就更小了,换句话说,通信效率就提高了,Bridge 的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“隔离冲突域

bridge1

二端口网桥并没有流行很久,受此启发,多端口网桥研制了出来,将其优点发挥到极致。如图,图中的 Bridge 已经是现在广义概念上的多端口网桥了,在很多地方称之为交换机(Switch),通过 Switch 组建局域网已经是很普遍的事了,很多朋友使用的路由器(Router),其中的功能子集就有 Switch。

switch1

多端口网桥是具有“学习”功能的,通过对帧不断地过滤转发,可以记住网络中节点的地址,让之后的帧转发更高效,如下图,假如 Node0 要给 Node5 发一条数据,在最初状态下,所有 Bridge 都不认识 Node0,也不认识 Node5,因此在转发帧的过程中,从帧中记录下发送方 Node0 的 MAC 和端口号(文章内我们就简单以节点名当做端口号),意思是,“下次别人如果找你的话,我就知道通过哪个端口转发给你了”,而接收方在哪里,需要往哪个指定的端口转发出去,Bridge 一开始并不知道的,因此只能通过广播的方式转发出去,这个过程中,Node5 收到了 Node0 发来的数据帧。

可以看到,通过多端口网桥构建的网络,和第一层的 Hub 一样,这广播域上也是无法做到隔离的。

switch-1

当 Bridge1 中记住了 Node0 的 MAC 和端口,这时如果 Node3 想发送数据给 Node0,Bridge 还会广播给 Node1 和 Node2 端口吗?如图,明显不会了,因为我们说了,Bridge 是具有学习功能的,当能够明确接收方端口的时候,就可以进行针对性转发,没有必要再进行广播浪费资源了。

而且值得注意的是,使用交换机的情况下,支持 LAN 内的全双工通信,举个例子,Node3 向 Node0 发送数据帧的同时也允许 Node0 向 Node3 发送数据帧,这里原理简单说一下,就是因为 Switch 内部实现了存储转发,并且与终端节点的连接是点对点独立的,也就是 Node3 到 Switch 和 Switch 到 Node0 是两条独立连接,又根据存储转发的特性,可以在线路空闲时将数据帧转发出去,从而完成这种全双工通信。这种提升的意义,如从 Hub 到 Switch 实现了从共享网络带宽到独享网络带宽,全双工实现了数据帧发送和接收的独享带宽。

switch-2

最后简单说一下 Router 吧,其实当 L1 L2 这种设备的实现原理能明白之后,对于 L3 及之后的各种设备其实自己也能摸索清楚了,Router 的工作原理可以总结为八个字:路由计算、分组转发,在 Router 层面已经开始面向协议工作了,而 Bridge 与高层的协议无关。Router 通过 IP 地址寻址,对于同一网段的地址,到达路由器接口后就不再转发,实现了隔离广播的作用,这一点是 Bridge 做不到的。因此,作为 L3 的设备,Router 实现了既可以隔离冲突域,又可以隔离广播域。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一点,越往高层走,对数据的处理越复杂,这也是会影响通信效率的,所以不同的场景下要选择最合适的设备才是正确的。

route

最后总结一下,Hub 无法隔离冲突域,在同一个冲突域内通信;Bridge 可以隔离冲突域,无法隔离广播域,在同一个广播域内通信;路由器可以隔离冲突域和广播域,可以实现不同广播域间通信。或者 Hub 与 Bridge 只能是扩展局域网的设备,而 Router 是连接异构网络的设备。

参考资料

  1. 《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CCNA Exploration:网络基础知识》

  2. Network Devices (Hub, Repeater, Bridge, Switch, Router, Gateways and Brouter)

  3. Differences between a switch and a bridge